实践分享,共同成长
在近几年中国政坛上,《平安经》一书因其“魔性”的内容和广泛的吹捧而引起舆论哗然。2020年,这本书因其通篇“平安二字”的结构化重复被许多人讽刺为“低幼化”的典型。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这本书并非简单的“个人创作”,背后却隐含着权力与吹捧的复杂关系链。而作为吹捧者之一的吉林省应急管理厅厅长霍云成,近日因严重违纪违法被查,更让这一事件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
《平安经》的诞生与霍云成的吹捧角色
《平安经》的作者为吉林省公安厅原副厅长贺电。书中句句以“平安”为核心,从“平安大地”到“平安人民”,以冗长的词语罗列出对“平安”的美好祝愿。这样一本内容乏味的书籍竟然引发了一场“吹捧运动”,多位地方官员、学者及机构纷纷出面盛赞,甚至将其与经典文学作品相提并论。霍云成作为时任吉林省应急管理厅厅长,不仅高调参与吹捧,还在多个场合对《平安经》的“精神内核”大加赞扬,甚至称其为“指导基层工作的重要理论依据”。
《平安经》的吹捧行为并未获得广泛认同,反而在大众中引发强烈反感。网友讽刺称,这种“歌功颂德”的举动是对公众智商的侮辱,更是对权力滥用的明证。霍云成的“站台”行为,也在舆论场中被解读为官员们的一种迎合心态——在中国一些地方官场文化中,这种吹捧不仅是一种表忠,更是一种巩固地位的权术手段。
霍云成的仕途与权力迷局
霍云成在吉林官场摸爬滚打多年,其仕途轨迹平稳,直至应急管理厅厅长一职。随着他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调查,外界才开始重新审视他与《平安经》的联系。舆论认为,霍云成的落马并非偶然,而是背后长期积累的问题最终集中爆发的结果。
从其履历来看,霍云成一贯以“兢兢业业”的形象示人,外界对他的评价一度较为正面。随着《平安经》事件的曝光,霍云成在这一事件中的角色引发了公众对其实际工作能力和政治操守的质疑。尤其是,他在官场中推崇形式主义、热衷于“作秀”的一面逐渐显现。
对于一名应急管理厅的厅长而言,其主要职责应是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霍云成却在形式主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对基层工作疏于实际关注,而更多地关注如何在官场“刷存在感”。《平安经》的吹捧只是冰山一角,霍云成背后可能涉及的权力交易、利益输送及其他违纪违法行为,更让他的落马显得意味深长。
权力吹捧与形式主义的深层反思
霍云成落马的消息传出后,关于《平安经》事件和形式主义的讨论再度升温。社会各界普遍认为,这种吹捧文化不仅是对公共资源的浪费,更是对社会价值观的扭曲。从霍云成的行为轨迹来看,他之所以不遗余力地参与《平安经》的吹捧,正是因为这种形式主义迎合了部分官场文化中“投机取巧”的生态。
在一些地方官场中,吹捧上级、打造“政绩工程”往往被视为通向更高职位的“捷径”。霍云成对《平安经》的吹捧,不仅是一种取悦作者及其背后关系网的手段,更是其自身攀升权力阶梯的典型体现。这种行为的本质是对人民利益的背离。应急管理工作的核心在于防患未然,保障民众安全,而非将精力浪费在毫无实际意义的吹捧活动上。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吹捧文化并非个例,而是某些官场风气的缩影。无论是“形式主义”还是“官本位”思想,这种风气导致部分官员在实际工作中敷衍塞责,将本应投入到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的资源用于毫无意义的“作秀”。霍云成的落马,正是这种官场乱象的结果之一。
从霍云成事件看反腐败斗争的重要性
近年来,中国政府在反腐败斗争中取得了显著成效,许多像霍云成这样曾经“位高权重”的官员被查处。霍云成事件也反映出,一些基层或中层官员在上级监督不足的情况下,仍然存在贪腐行为及滥用权力的现象。尤其是在《平安经》这样的荒唐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某些官员不仅缺乏基本的职业素养,更是在权力的迷局中逐渐迷失自我。
霍云成的落马为反腐败斗争提供了新的警示:反腐不仅要打击“老虎”,也要遏制“苍蝇”。像《平安经》这样的事件,虽然看似荒唐,但其背后的权力运作和利益输送问题却不容小觑。如何让官员真正履职尽责、杜绝形式主义,需要更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和社会监督。
结语:从《平安经》到霍云成落马,反思吹捧文化的代价
霍云成的落马,不仅仅是个别官员的悲剧,也是对整个官场文化的一次深刻反思。从《平安经》的“神化”到霍云成的“崩塌”,公众看到了权力吹捧与形式主义带来的严重后果。如何杜绝类似事件的发生,不仅需要反腐败的持续高压态势,更需要全社会共同抵制吹捧文化,倡导务实精神。
霍云成的沉浮是一面镜子,映射出某些官员的迷失与变质。唯有强化问责机制,推进官场文化的健康发展,才能让像《平安经》这样的闹剧成为历史,而非现实。